-
2024-2-1
-
2024-2-1
-
2024-2-1
-
2024-2-1
-
2024-2-1
南阳东仑生物光碳科技有限公司
南阳东方应用化工研究所
河南九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南阳科铭电磁屏蔽设备有限公司
南阳市红十字会
- 1油田视频
- 1镇平视频
- 1南召视频
- 1桐柏视频
- 1新野视频
- 1唐河视频
- 1淅川视频
- 1西峡视频
- 1内乡视频
- 1西峡恐龙遗迹园
- 1南阳七彩谷
- 1云露山
- 1南阳画家村
- 1卧龙岗文化园
- 1宝天曼峡谷漂流
- 1南阳李宁体育园
- 1西峡仲景养生小镇
- 1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地方衙门文化研究中心,是我们当前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县级行政管理的一个活标本。今天,人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按照封建社会县级衙署规制建造且保存完整的建筑遗存,还有镌刻于各房、门、厅等处众多的楹联。这些楹联多是封建官吏题联明志、告诫部属、戒约自勉之作,其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体现了有远见卓识封建官吏的抱负、政愿、治安、修身等重要为政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它的思想光芒。
一、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虽然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的黑暗统治,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但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封建统治者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种以民为本的为政思想在县衙楹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三堂匾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据考证这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所撰写 的对联。此联一反平仄常规,以官立意,由官及民,阐述了官与民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意思是说, 得到一任的官职,并不值的欣喜若狂,自视高贵,引以为荣。为了给百姓做主,即使得罪了上司,丢掉了乌纱帽,也算不上什么耻辱的事。不要说当个地方官左右不了大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为官者吃的、穿的、用的全是老百姓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当官的千万不能依仗权势而欺压百姓,重要的倒是要牢牢记住,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啊。 此联朴实无华,感人肺腑,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 造福一方;下联的核心是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这种自觉与百姓一等,时时想到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在旧时亦是难能可贵的。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容基高度评价了三堂对联中阐述的官与民的辨证关系、地方官与一地治理的辨证关系。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挥笔书录三堂楹联以为县衙留念。
大堂匾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这副对联是清代御史魏向桓所书。意思是说,百姓为天,欺压百姓就如同欺负了上苍,千万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辜负了老百姓就是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
此联言简意赅、意蕴深邃,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为人立身处世之道,表达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正直善良的品格。作者运用哲学的观点、“复字”的艺术技巧把“欺人如欺天”与“负民与负国”的哲理阐述地清楚明白,把“毋自欺也”与“何忍负之”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给人以警示、忠告,又作为自勉的准则,是一则用民本思想立为政的座右铭。
县丞衙联:
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此联简明扼要,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群众负担,恩泽惠民的思想,并把向百姓索取、受贿提高到将使权利失重的高度上来认识。 二、省身克己的修身意识 在儒家经典和封建政治伦理典籍中,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修身教育和管理。《论语》中把“吾日三省吾身”当作反省和克服各种不正确思想的办法;孟子强调用“内省”的方法培养“至大而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欧阳修用“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来说明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向内探求自省的人格精神,强调道德实践中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严于律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修的是“温、良、恭、俭、让”。以德为本,重视道德的作用,把道德作为个人立身处世及安邦治国的根本,讲究修齐治平,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作为要求官吏遵守的从政品德,县衙楹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官吏的政治道德和修身养性做出了约束和导向。
如刑、钱夫子院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幅对联为清嘉庆年间桂林知府赵慎畛所撰。他从政40年,廉洁自律、爱民若子,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为世人所称赞。此联阐明了他为官从政的原则,勉励自己和同僚不要夸夸其谈,要说空话,多办实事,时时反省自己,做到克己奉公,以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对国之忠,民之爱。当官的办事要以大局为重,考虑问题,要想到人民的需要和国家的利益。此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很值得某些崇尚“为政只在会多,当官务持小家”的执政者反省、学习。 主簿衙正厅联: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此联是清代潘先珍任四川蓬溪县令时所撰。意思是说作者扪心自问,自惭为兴利太少;眼看衙门,知觉官多吏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作为那个时代的基层领导干部,能这样严于律己,反省自己,实属难得。
县丞衙正厅联:
立定脚跟树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
县丞是知县的辅佐官吏,往往不能大胆办事。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县丞要挺起腰杆,大胆工作,目光要远大,摆正自己的位置,平心静气地做好工作。在充满阿谀奉承和拍马溜须的封建社会官场上,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依律刑罚的法制理念
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专政的、皇权至上的国家,皇帝被奉为“真命天子”,言出法随,口含天宪。但历代还是有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一些明智的执政者大胆提出了“法与权大、法治重于礼治与人治”的法律至上思想,要求为官者必须尊重法律,严于执法。虽然在封建社会里,这种封建执政者的法治思想不可能实现,但“执法如山”、“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是他们所信奉和追求的。在这方面县衙楹联有突出的体现。
刑房联:
按律量刑昭天理;
依法治罪摒私情。
在“朕即国家”的封建社会,帝王的话就是法律,刑房作为侦察、诉讼的工作部门,能撰写或援用这样的楹联,是难能可贵的,反映了封建时代依法办事的进步法律观。在封建社会里也确有像包公那样刚正不阿的清官,但徇私枉法、官官相护,在“明镜高悬”的大匾之下,男盗女娼、巧取豪夺、草菅人命,甚至伤天害理,鱼肉百姓的事比比皆是。“刑不上大夫,理不下庶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对封建社会官场的真实写照。执法严明,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二堂联: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此联中的“亲、故、重、轻”四个字,可以说是此联中的核心,它真实地反映了为政当官者的执法思想。在封建社会有“八议”之规,即凡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八个方面的人犯罪,可酌情减罪、赎罪或以官当罪。此联法行不避亲故,当时根本无法完全做到。但能以此戒勉实属难得。至于赏罚,韩非子“法不阿贵”、“赏善不遗匹夫”的学说。此联的“赏疑唯重罚疑唯轻”的思想,比韩非子学说要进一步,离现代“无罪推定”的“疑罪从无”只有一步之遥。
如监狱联:
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
吾发奸 伏歧途指返。
此联道出了监狱惩罚和制服犯罪的功能。
典史衙对联:
法规有度天心顺,
官吏无私民意安。
典史衙又名巡捕衙,是掌管治安刑狱。此联道出了典史衙中未入流的吏员的行为规范和应有的政治操守。 四、清政廉洁的为政操守 公正清廉,这是古往今来为政者最主要的操守,中国历代的圣人贤哲把思想教化放在反腐败的第一位。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任官惟贤才,官不必备,惟其人”。清朝无极县令郭允礼曾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严,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所以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就十分重视民众和官员进行清廉教育,向民众和官员灌输“仁、义、礼、智、勤、俭、节、廉”等伦理道德观念。
如典史衙正厅联:
报国当存清政志;
为民可效廉明臣。
此联是说为官者只有公政执法、两袖清风,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报效国家就应当树立为官清政的志气,为老百姓办事,就应当学习那些廉洁奉公的贤臣。
吏房联:
选官擢吏贤而举;
考政核绩廉以衡。
此联是说举荐和选拔官吏时,要重在德才兼备之人,考核政绩要以是否勤政廉洁作为衡量的标准。
东帐房正厅联: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意思是说,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重视倾听到的民间传闻,努力实践自己认识到的理论,实现自己的抱负。 菊潭千载经风雨,官衙几度解沧桑。内乡县衙作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几千年的时世巨变。这些为政箴言,处处都在告诫僚属勤政爱民、求真务实、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省身克己,同时也折射出封建社会的为官、为政之道,见证出旧中国官场官吏所奉行的为官准则。在封建社会里,虽然县衙楹联所渗透的施政理念,官吏根本做不到或不能做到,但作为传统的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官员如何从政不乏有益的启迪和借鉴。